![](https://blogger.googleusercontent.com/img/b/R29vZ2xl/AVvXsEgWz5LG59IprfCR3DWi4Tn-QhafJnqfvWpBPhFwd0P7JbbBT5yLOgkAoX8FZ2DKpncQrseiJgTwuFkWDnC2oJrCFQpKps3-jPrp3TsW4LqBaI4VsUNLk_NSZt7OaQpSL0Ipj4TePjnQqlQ/s320/lovebanknote.jpg)
最近馬政府在民眾調查支持率與民眾口袋使用率頻頻下滑之際,不斷地祭出利多,希望能夠同時拯救上述兩項數據。身為市井小民的我,無可厚非,當然希望假期越多越好,口袋越深越好,不過站在治理國家的長期眼光來看,這樣的政策決定,我認為十分輕率,即使立意良好,但是過程實在很急就章,證明了馬上還是讓大家很失望了。對於政府官員,短視近利的執政手段,實在與前朝沒啥兩樣。
政黨二次輪替之後,大家都寄予厚望,就像準備上任的OBAMA,是人民的救星,結果我們這些高知識份子、高學歷、高收入的行政官僚,面對外界不同的聲音,做出的決定竟是如此草率。想想看,原本想消費的,把3600消費券使用後,還會在自己另外拿出3600的白花花現金消費的人,應該不多,也就是說,絕對不可能如政府官員所預期的,明年0.64個百分點的GDP增長。
不要說如市井小民的我看不下去,對於台灣發放3,600元消費券,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在11月21日的社論也批評,這是一種「輕率的計畫」(harebrained scheme),不僅收效甚小,而且債留未來,倒不如減稅與改革缺乏效率的法規制度,才能真正促進台灣的經濟發展。
該社論指出,馬英九總統的民意滿意度已經跌到20%出頭,他可能希望藉消費券轉移選民注意,不去檢視在馬政府治下經濟萎縮、股市腰斬的事實。
對於馬政府所估,消費券促進明年0.64個百分點的GDP增長,華爾街日報亞洲版非常懷疑,因為經濟狀況不佳的消費者傾向把消費券用在不得不花的錢,然後把「多出來」的錢存起來。
社論批評,消費券僅是馬政府欠缺思慮的政策之一,其他還包括股市禁止放空到年底,以及動用150億美元政府基金進場護盤股市。這些可能都是當下在政治上受歡迎、長遠來說卻對經濟不利的政策。
對於政府官員,短視近利的執政手段,實在與前朝沒啥兩樣,那麼多的經費,那麼多的預算,就這麼給虛耗掉,最近又在吵減稅,一個家庭的收入不斷減少,支出持續增加,那家的一口子人不燒炭自殺才怪。
現在又因為區區一個地區立委的幹譙漫罵,使得原本確定的全國性政策大轉彎,放假對我來說只有好處,可是對國家以及政府威信來說實在很傷,怎麼可以因為少數民意,就改變原來的決定,而且還掛上要促進消費、拯救經濟的大帽子,這樣難免令人感到草率隨便。說實在的,對於這個國家的未來,實在很令人擔憂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匿名留言就別留了,看到就砍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