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1月2日 星期五

噶瑪蘭ㄟ古厝跟國立傳統藝術中心(中)

民宿主人林先生本是在台中縣太平鄉生活,後因要照顧父母才又搬回宜蘭五結,托宜蘭童玩節、傳藝中心、親水公園等等的福,友人常常會因此到林先生家借住,因此他們也建議林先生就開家民宿,享受一下週休五日的悠閒暢快,因此四、五年前,「噶瑪蘭ㄟ古厝」就這麼誕生了;六十幾歲的林先生說,有很多客人都喜歡他的樹屋,甚至還有匯豐銀行的印度籍主管,帶著一票同事,把「噶瑪蘭ㄟ古厝」全部的房間都包下來,在樹屋前唱歌跳舞、在池畔划船釣魚、在田間騎車漫步,三、四天的行程下來,這群外國客人都不離開這裡,彷彿就像個villa一樣。

不過,林先生談起「噶瑪蘭」文化的歷史,還自我解嘲地說,他們族內的女性都被漢人抓走了,當然還有他們賴以維生的土地,不過他們還有一項技能,就是捕魚,言談之間,我感受到林先生對於自己的捕魚技巧,似乎很自豪;對於過去,漢人與噶瑪蘭人之間的恩恩怨怨,似乎從林先生臉上的歲月痕跡,還有歷盡滄桑的雙眼,慢慢流逝在歷史的洪流中。我跟林先生的合照。

【延伸閱讀】

噶瑪蘭人為一母系社會,聚落型態採取近河的小型集村,女耕男獵,農作物以小米、玉米、地瓜、稻米為主,而每年的三、四月,是噶瑪蘭人的新年,也代表飛魚豐收季節的來臨,他們稱捕飛魚叫做「LaLiGi」;

噶瑪蘭人外觀上不論男女,顱骨較高,眼窩較深。盛傳噶瑪蘭人從印尼到台灣的蘭陽平原定居後,建立了三十六個社群,也就是俗稱的「噶瑪蘭三十六社」,隨著吳沙入墾宜蘭後,漢人或騙或搶,造成三十六社的逐漸凋零,而我們住宿的「噶瑪蘭ㄟ古厝」,是目前三十六社當中唯一僅存的「流流社」。

事實上,噶瑪蘭族語至今依然被該族族人保存使用,同時他們也已經編印噶瑪蘭語辭典、語法等教材,做為學校鄉土教學的材料。噶瑪蘭族不僅族群意識強烈,宗教信仰以及文化祭儀也都十分鮮明。

一直被半強迫附屬在阿美族當中的噶瑪蘭族,是台灣平埔族的一支,也是平埔族漢化最晚的,不論是祭典或語言文化都來自印尼,都與阿美族完全不同,因此,從1980年開始,噶瑪蘭族的原住民,就開始展開尋根以及正名運動。經過長期的努力,緊接著邵族之後,中華民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也在2002年正式認定噶瑪蘭族為原住民的第11族。

宜蘭地區,舊稱蛤仔難或甲子難,正是「噶瑪蘭」(Kavalan)一語的音譯。「Kavalan」在噶瑪蘭語裡面,是「平原之人類」的意思。清朝政府起初將宜蘭視為邊疆,成為海盜、流寇的聚集地,後於1810年設「噶瑪蘭廳」,1875年噶瑪蘭廢廳改縣,而以噶瑪蘭的「蘭」字,冠上「宜」字,改稱「宜蘭縣」,由新設的台北府管轄。



1 則留言:

  1. 噶瑪蘭小天使

    您好
    您也去過噶瑪蘭ㄟ古厝呀
    最近噶瑪蘭ㄟ古厝正在週年慶優惠中呢

    您不妨這一次帶著全家來遊玩吧^^

    http://ilanhouse.ilanbnb.tw/ 網站
    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ilan140/ Blog

    回覆刪除

匿名留言就別留了,看到就砍...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